返回辅助抑或取代? 人工智能对专业翻译人员地位的挑战

2022-06-30

人工智能的发展一日千里,人类已开始反思多数职业被机器人全面取代的可能性。研究人工智能的专家约翰.普利亚诺(John Pugliano)预言,人类七大专业:医生,律师,建筑师,会计师,飞机师,警察,地产中介员,很有可能于不久的将来被取代。如同翻译员一样,这些专门行业都是需要长时间培训成材。如今,似乎人工智能对人类专才的威胁已经迫在眉睫。到底人工智能会否挑战专业翻译人员的地位?

要处理这个问题殊不容易,首先需要先从基本的语言学作分析。目前人类语言约有五千多种,各种语言的语义、语音、语法等可以差天共地。语系相近的如法语,西班牙语,意大利语等,同属拉丁语源,交替互换的复杂性自然及不上跨语系的翻译。在香港社会,汉语及英语普遍通行,但汉语语系和属于日耳曼语系的英语,两者的结构可谓风马牛不相及,最明显不过的分别是,汉语是表意的方块文字,英语的表音文字,处理英汉互译的困难程度可想而知。

为贴近我们日常需要,以下着重讨论人工智能对英汉翻译的影响。机器翻译领域自2016Google开发出神经网络系统后产生巨变。其原理是将句中每个字编码成向量,神经网络将之进行译码, 每次译码会连同其余向量都一起纳入考虑,以生成对应的翻译。此系统更加重视句子的结构和字词间的关系,能更正确的分析全句意义再进行翻译。此后,各大科网企业如FacebookMicrosoft、百度、有道翻译等,都开发出自己的神经网络系统。网络世界如浩瀚宇宙,假如人工智能可以全面汲取这些来源,那岂不是如Alpha Go那般天下无敌?

可是,现实情况并非如此,英汉双语系统各自恢宏而复杂,非具有确定规则及目标的单纯棋类竞技可比拟。语言表达不单有基本的字面意思,还包含语气语调、修辞技巧等等,还有方言、俚语、成语典故和习惯法等要素,加上不同的情景和不同的受众,需要调整直译意译策略,翻译员很多时需要作文字以外的考虑。著名金庸小说翻译家郝玉青(Anna Holmwood)亦曾分享她处理英译《射鵰英雄传》(A Hero Born: Legends of the Condor Heroes Vol. 1) 时面对的困难,为了让英语世界的读者阅读流畅,在打斗情节中,她并没有逐字硬译;但处理朝代年号、时辰、武功招式等便忠于原著。由于可见,至少文学著作的翻译本,并非冷冰冰的机器翻译可以胜任。

又如外语电影名称的翻译,两岸三地经常有不一样的译法。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The Kings Speech。内地,香港,台湾分别译作「国王的演讲」,「皇上无话儿」,「王者之声:宣战时刻」。不同译名反映出不同的地域文化,其高下取决于翻译员的功力,亦涉及根据电影内容而作出判断。人工智能的答案似乎只能按字面意思行事。

上文中谈及的翻译工作均要求较多意译及对文化的理解,不过,其他领域的翻译又如何呢?处理重复较多亦较为机械的法律文件等,应是机器翻译的强项。然而法律文件翻译的性质便决定了,翻译过程中必须保证人类参与,才能确保精确及万无一失。至少今时今日,人工智能主要仍是作为辅助工具,我们离完全信任人工智能独立作出的初步翻译工作还很远。

人脑的记忆力有限,字库量当然比不上计算机。但如何灵活运用有限的文字组合,如何令计算机为己所用,则是人类的强项。至少我们还没有见到一个足够人性化的翻译机器人。我们相信,翻译员的价值并不会轻易被取代。


Copyright © 版权所有 语源(深圳)文化集团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1162474号-1DVU 咪咚云技术